<center id="nq7s5"></center>
<code id="nq7s5"><em id="nq7s5"><track id="nq7s5"></track></em></code><code id="nq7s5"><small id="nq7s5"></small></code>
<strike id="nq7s5"><video id="nq7s5"></video></strike>
    <th id="nq7s5"><option id="nq7s5"></option></th>

      1. <code id="nq7s5"></code>
        <code id="nq7s5"><nobr id="nq7s5"></nobr></code>

        頭部
        ico
        ico
        當前位置: 首頁 > 政務公開 > 解讀回應 > 新聞發布會
        2022年“六五”世界環境日新聞發布會
        中國東莞政府門戶網站      2022-06-01 15:50:16  來源: 本網
        【字體:

        mmexport1654068420036.jpg

        時間:2022年6月1日(星期三)10:30-11:20

        地點:市會議大廈一樓新聞發布廳

        發布人員:市生態環境局黨組成員、副局長吳對林、市生態環境局總工程師黃柱梁、市生態環境保護委員會辦公室執行副主任、市生態環境局四級調研員柯粵

        主持人:市政府新聞辦副主任何碧怡


        發布會實錄

          主持人何碧怡(新聞辦副主任):

          上午好,歡迎大家參加今天的新聞發布會。6月5日,是世界環境日。今天,市生態環境局聯合市政府新聞辦召開新聞發布會,主題是貫徹落實省第十三次黨代會精神,迎接即將到來的第51個世界環境日,向全社會通報東莞市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有關情況以及下來工作思路。

          今天,我們邀請了市生態環境局的有關領導出席發布會,他們是:

          市生態環境局黨組成員、副局長吳對林

          市生態環境局總工程師黃柱梁

          市生態環境保護委員會辦公室執行副主任、市生態環境局四級調研員柯粵

          新聞發布會共兩項議程,分別是情況通報和答記者問。下面,進行第一項議程,請吳對林副局長通報東莞市生態環境工作有關情況。


          市生態環境局黨組成員、副局長吳對林:

          大家好!感謝各位一直以來對我市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關心、關注和支持,并對各位不辭勞苦出席今天的發布會表示歡迎!

          2022年是東莞立足“雙萬”城市新征程的起點之年,是全面落實全市十五次黨代會宏偉藍圖的奠基之年,是實現“十四五”時期規劃的關鍵之年。東莞市生態環境局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認真落實中央、省、市工作部署,進一步鞏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建設成效。以落實第二輪中央環保督察整改為契機,以推進“治污成效鞏固年、無廢城市創建啟動年、管理服務強化年、紀律素質提升年、生態文明實踐年”“五個工作年”為抓手,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縱深推進全市生態環境保護和治污攻堅,確保全市環境質量持續改善,以優異成績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

          下面,我從四個方面向大家簡要介紹2022年上半年工作的相關情況:

          一、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

          水污染防治方面。5年來,全省國考斷面平均水質指數由5.82降至4.00,我市水質指數則由12.65降至4.75,改善幅度排全省前列。以華陽湖生態治理為例,我市按照“截污、清淤、活源、治堤、修復”方式,全面推進華陽湖環境綜合整治,將原本的污染區建為碧波斑斕、樹綠氣清的國家級濕地公園,該案例也入選中組部“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改革發展穩定中攻堅克難”30個教學案例。今年1-4月,全市7個國考斷面水質穩中向好并全面達標,水質優良比例達85.7%,同比提高14.3個百分點。其中石龍南河、黃大仙、大墩、沙田泗盛斷面水質為Ⅱ類,共和村、樟村斷面水質為Ⅲ類,旗嶺斷面水質為Ⅳ類。東江南支流、中堂水道兩個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均值為Ⅱ類,優于Ⅲ類水質目標。一是推進污水處理提質增效。持續推進截污管網建設和重點排水戶源頭雨污分流改造,推動13項污水處理廠新擴建工程。截至4月,全市污水處理廠BOD進水濃度和城鎮生活污水收集率分別為88.96mg/L、76.60%,污水收集處理效果持續穩定。二是落實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有序推進“十四五”期間全市1335個自然村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成效鞏固提升。三是深化內河涌“剿黑消劣”攻堅。鞏固黑臭水體整治成效,落實全市內河涌常態化水質監測工作,截至4月,建成區22條黑臭水體及53條農村黑臭水體基本無黑臭,488條內河涌監測水質達到或優于Ⅴ類。四是開展美麗河湖創建工作。優先推進萬江街道“三江六岸”濱水岸線示范段、常平鎮-橫瀝鎮-東坑鎮寒溪水、沙田鎮穗豐年水道、中堂鎮北海仔河、謝崗鎮山水公園示范片區、松山湖東莞國家城市濕地公園、清溪鎮清溪水等7個項目實施美麗河湖建設。五是強化飲用水源保護。推進14個水庫型飲用水水源規范化工程建設,優化調整飲用水源保護區區劃,加大垂釣亂象頻發的水源地巡查監管力度。六是嚴格工業污染管控。全面推行排水許可證制度,1-4月全市共完成核發排水許可證3000余份,明確要求持證排水、無證不得排入城鎮污水管網。

          大氣污染防治方面。近5年來,空氣質量受年際氣象影響出現正常波動,整體穩中向好,“東莞藍”成為新常態,除臭氧濃度外,我市5項大氣主要污染物濃度改善明顯,特別是PM2.5濃度從2017年34微克/立方米下降到2021年22微克/立方米,改善幅度達35.3%、排名全省第4,優于世衛組織第二階段目標值。今年1-5月,我市空氣質量同比去年呈改善態勢,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為82.0%,同比提高2.7個百分點;PM2.5平均濃度為22微克/立方米,同比改善15.4%。一是明確工作思路,健全工作機制。圍繞臭氧和細顆粒物污染協同治理,研究制定年度工作方案,部署推動產業產品綠色提升、推進能源消費清潔化、加快建設綠色交通運輸體系、實施VOCs深度治理行動、深化工業爐窯鍋爐治理、實施移動源系統防控行動、全面強化油品監管、推動面源精細化管控、加強環境治理科技支撐等9大任務,深入實施臭氧污染防治攻堅戰、柴油貨車污染治理攻堅戰等標志性戰役。二是堅持源頭治理,落實減排行動。持續推進VOCs綜合整治,確定788個VOCs固定源治理任務,組織實施分級管控、深度治理、治理設施排查整治、泄露檢測與修復等整治行動,指導全面實施低VOCs含量原輔材料替代。加大VOCs執法檢查力度。1-5月全市共巡查檢查VOCs企業40106家次,發現問題企業1077家并督促整改。強化移動源污染系統治理。加強對823家用車大戶3.2萬輛柴油車執法抽檢力度,完成162家檢驗機構全覆蓋檢查;推進6套機動車遙感抓拍點位建設,推動不合格車輛完成維修1984輛次。強化揚塵和焚燒管控。完成全市工地執法檢查全覆蓋,檢查工地7736個次,整改問題工地311個,查處違法泥頭車377臺次,查處露天燒烤、焚燒行為353起。三是強化應急應對,提升管理能力。加強空氣質量會商,提升污染天氣預警準確度,統籌實施46天次污染應對。推動建設314個大氣環境微型監測站點,提升全市污染監測和溯源能力。

          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防治方面。近年來,我市土壤環境質量整體穩定,受污染耕地和重點建設用地安全利用均得到有效保障。今年以來,我市繼續以保障人居環境、農產品質量安全為目標,有序推進各項工作。一是持續開展環境質量狀況調查。開展典型行業企業用地及周邊土壤污染狀況調查、開展林地土壤污染狀況清查和省級化工園區地下水環境狀況調查。二是加強土壤污染源頭防控。制定《2022年土壤污染重點監管單位名錄》。三是穩步推進農用地分類管理。建立耕地土壤環境質量類別動態調整機制,嚴格重金屬超標糧食監管。四是強化建設用地土壤環境管理。今年以來,我市完成土壤污染狀況調查的建設用地約41宗。五是推進地下水污染防治。強化地下水環境質量目標管理,開展地下水污染防治重點區劃定。

          固廢污染防治方面。1-4月,全市工業危險廢物安全處置率99.97%,醫療廢物無害化處置率100%,醫療廢物處置量約7833.6噸,日均65.3噸。一是著力推進“無廢城市”建設工作。完成《東莞市“無廢城市”建設方案》編制,同步配套制定建設工作制度及“無廢城市創建啟動年”工作方案,召開創建國家“無廢城市”動員會,全面推進“無廢城市”建設。二是提升企業一般工業固廢規范化管理水平。指導企業落實新《固廢法》管理要求,建立健全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產生、收集、貯存、運輸、利用、處置全過程的污染環境防治責任制度。三是加快推進固體廢物處理處置能力提升。海心沙綠色工業服務項目表面處理廢物處置單元已投入運營,廢礦物油綜合利用單元已具備廢礦物油收儲能力;鋁灰渣資源化利用項目穩步推進。四是妥善做好疫情醫療廢物收運處置。積極推進市醫療廢物處理中心技改項目建設,增加一家醫療廢物應急收運處置公司,增強全市醫療廢物應急收運處置能力。

          二、環境執法震懾力日益彰顯

          今年以來,我市生態環境執法部門堅持疫情防控和執法檢查兩手抓,不斷優化執法方式,探索構建剛柔并濟的執法體系。一是協助開展防疫工作。第一季度共檢查醫療機構1593家次、醫學觀察點1869家次,督導964家次醫療機構、隔離酒店進行醫療性廢水快速檢測。二是堅持嚴查嚴罰。開展日常雙隨機、涉揮發性有機物企業、飲用水水源地環境問題回頭看等執法檢查及河道洗砂洗泥聯合執法行動。1-4月共查處環境違法行為1144宗,罰款1.359億元,移送行政拘留19宗,移送公安機關涉嫌環境犯罪12宗。三是大力推行包容審慎監管。公布第一批正面清單企業名單,依法實施不予處罰,建立公開道歉承諾從輕處罰制度等。2022年1-4月,不予處罰案件共200宗,涉及金額共計1871.55萬元,申請道歉承諾從輕處罰并已作出處罰決定的案件共18宗,降低罰款金額127.96萬元,電子成功送達共3宗。

          下來,我市將堅持方向不變、力度不減的執法主基調,堅決糾正違法排污亂象,全面推行包容審慎監管執法體系。一是繼續嚴查嚴罰。開展東江下游重點涉水企業、飲用水源地、VOCs、固廢危廢等專項行動,抓好執法排名工作、組建大案要案組、落實不予處罰及免罰免強制清單,嚴厲打擊主觀、惡意及造成嚴重后果的環境違法行為。二是推行差異化監管。落實優化監管執法工作意見,實施正面清單制度,減少現場檢查次數,主動開展精準幫扶。三是抓好隊伍正規化。開展全員、全年、全過程大練兵活動,舉辦具有我市特色的實戰比武活動。

          三、創建國家“無廢城市”工作穩步推進

          “十三五”時期,我市污染防治攻堅戰實現了“治水以國考斷面穩定達標消除劣V類、治氣以六項污染物首次全面達標、治廢以新增生活垃圾零填埋全焚燒”為標志的三個重大突破?!笆奈濉睍r期,我市將重點推動工業固體廢物和建筑垃圾收集利用處置取得重大突破,形成“市場主導資源配置+政府指導規范監管”的有力格局。4月24日,生態環境部公布“十四五”時期開展“無廢城市”建設名單,我市順利入選。

          國家《“十四五”時期“無廢城市”建設工作方案》設定的25個必選量化指標全部納入我市“無廢城市”建設指標體系,并根據我市固體廢物管理實際情況設定目標值。例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要從24.2%提升到40%,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率要從7.29%提升到35%,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產生強度要從0.161噸/萬元工業增加值下降到0.147噸/萬元工業增加值。

          為更好地推進“無廢城市”各項工作任務落實,我市圍繞工業、農業、生活、建筑、醫療、污泥、再生資源和信息化建設等8個領域整合34項重點建設項目,明確資金約106.7億元,其中市財政資金約0.6億、鎮財政資金約14.7億、社會資金約91.4億元。

          我市現有產廢企業約10.75萬家,初步測算一般工業固廢產生量760萬噸/年,面臨工業企業數多、固廢產生數量大、監管力度不夠強等問題。對此,2022年我市重點推進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綜合治理,全面摸清底數、找出問題、提出對策,加快建立政府統籌、市場運行、政企聯動的收運處置運行和管理體系。

          四、生態環境宣教深入民心

          4月22日,東莞市“日常小行動,降碳大作為”全民行動正式啟動,目前已在34個鎮街深入推廣,通過張掛海報標語、播放宣傳視頻、600場主題宣講等形式,把“空調26度、管好開關、垃圾減量”等降碳小行動傳達到千家萬戶,形成全民踐行綠色低碳生活方式的新風尚。目前全民行動“進機關、進家庭、進校園、進社區、進商場、進酒店、進工廠、進基地”八進生態文明實踐已全面鋪開,公益宣傳行動、日常降碳小行動征集、小行動實踐30天打卡、主題征文比賽、手繪大賽、攝影大賽、講解員大賽等活動已全面啟動,取得了預期效果。

          5月20日至6月20日,我市按照省生態環境廳的部署開展環保宣傳月活動,緊密圍繞“共建清潔美麗世界”這一世界環境日主題,開展3大類10項系列活動,其中包括:6月1日開展“無廢城市”主題首場生態文明大講堂及“綠色有約”環境監測設施向公眾開放活動,6月4日開展世界環境日暢聊“無廢城市”電臺訪談,6月5日上午聯動惠州、河源兩市開展全民保護河湖撿跑活動,6月5日晚CBD地標建筑群“亮燈”發布世界環境日宣傳標語,6月11日開展“日常小行動,降碳大作為”講解員大賽,6月11-12日開展環保夏令營海選等。環保宣傳月活動形式多樣、內涵豐富、好戲連臺,希望得到媒體朋友和市民朋友的關注和支持!

          我的通報完畢!謝謝大家!


          主持人何碧怡(新聞辦副主任):

          謝謝吳局的通報。下面進行記者問答環節。請媒體記者就關心的問題進行提問,按照慣例,提問前請通報所在的新聞機構。



          1、羊城晚報問:東莞在推進全市水污染防治工作中有哪些亮點措施?取得的成果如何?

          市生態環境局黨組成員、副局長吳對林答:近年來,東莞市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廣東時重要批示指示精神,把打贏水污染防治攻堅戰作為全市治污攻堅的重中之重,遵循“系統、科學、精準”治水理念,大手筆投入資金、大兵團奮力作戰、大力度突破瓶頸,取得了水污染防治攻堅戰階段性勝利??偟膩碚f,亮點主要體現在四個堅持:一是堅持全市域一盤棋統籌,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靠前指揮,以上率下;建立完善市級-流域-鎮級指揮體系,制訂實施水污染治理1+N政策體系,全盤謀劃,建立全市治水“一系統、一張網”管理格局。二是堅持全流域大兵團攻堅,成立茅洲河、石馬河、東引運河、東江下游片區等四大流域現場指揮部,一線辦公,就近指揮,集中力量以大兵團作戰方式推進4大重點流域綜合治理。三是堅持全方位水環境改善。從污水管網建設、雨污分流工程、污水能力建設、系統工程完善、生態修復工程等五個方面集中攻堅,全市污水治理工程項目總概算超過700億元,推動全市水環境質量全面提升。四是堅持全社會促共治共享。創新成立市污染防治攻堅戰執行力督導工作組,強化干部執行力保障;以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環境,進一步壓實企業主體責任;創新出臺新的有獎舉報制度,引導鼓勵社會公眾積極參與污染防治攻堅戰。

          過去五年多,我市共已投入資金超700億元,累計建成截污次網約1.4萬公里,建成污水處理項目61項,分散式及一體化污水處理設施150座,總處理規模431.4萬噸/日)。全市治水基礎設施已形成規模,城鎮污水收集、處理系統正在逐步發揮作用,全市污水處理廠BOD進水濃度89.12mg/L,污水收集率達74.81%。污水處理效能的提升助推全市水環境質量總體改善,近5年來全市國考斷面逐年改善,平均水質綜合指數由12.7降至4.7(改善幅度達63%)。今年1-4月,全市7個國考斷面水質繼續穩中向好并全面達標,有6個斷面(旗嶺除外)水質達Ⅲ類或以上,優良水體比例達85.7%,同比提高14.3個百分點,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水質達標率為100%;;全市建成區22條黑臭水體、農村53條黑臭水體100%無黑臭,內河涌消除劣V類比例達79.7%;華陽湖治水案例成為國家“加強生態環境保護促進高質量發展”正面典型,茅洲河、華陽湖分別被評為廣東省2021年十大美麗河湖優秀案例,其中茅洲河被生態環境部評為2021年美麗河湖優秀案例。

          2、東莞廣播電視臺問:我市正在創建無廢城市,對于我市來說,25項必選指標中,有7項指標如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率、工業危險廢物填埋處置量下降幅度等,完成難度相對較大,主要難點在哪里?將如何解決?

          市生態環境局總工程師黃柱梁答:為穩步推進“無廢城市”建設,按照國家、省相關要求,我市擬定了《東莞市“無廢城市”建設實施方案》,結合東莞發展特點設定了56個量化指標,其中25個是必選指標,根據東莞現狀并綜合未來幾年固體廢物增長、技術發展趨勢等因素研判,必選指標中的7項相對其它指標完成難度較大。

          以一般工業固廢為例,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2025年的目標是從78.8%提升到84.1%,一般工業固體廢物貯存處置量下降幅度目標是減少7.9%,兩個指標達標難點在于:一是我市產廢企業量大面廣,一般工業固廢產生強度高于珠三角及國內同類型城市;二是企業固廢源頭減量困難;三是綜合利用途徑單一(大宗固廢主要用于建材利用);四是缺乏完善的收運、處置體系。后續將通過開展全鏈條收運處置體系研究及試點、推廣先進技術裝備,鼓勵企業開展利用能力建設等27項工作任務提高一般工業固廢管理水平。

          工業危險廢物難點指標有三項,工業危險廢物產生強度2025年要控制在0.016噸/萬元(2020年為0.011噸/萬元);工業危險廢物填埋處置量下降幅度要控制在16.9萬噸(2020年為11.9萬噸),工業危險廢物綜合利用率要從59.9%提升到64.5%。主要難點在于:一是根據預測,“十四五”期間工業危險廢物產生量年增長率超10%,高于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率(6%-6.5%),導致危險廢物產生強度進一步增長。二是我市危險廢物填埋種類以生活垃圾焚燒飛灰為主,隨著人口增長及存量垃圾清理工作的持續推進,未來幾年危險廢物填埋處置需求將顯著增加;三是危險廢物利用技術開發難度大,資源化利用標準缺失。我市設置了推進危險廢物資源化利用設施建設,開展危險廢物利用處置和污染防治技術研究等22項任務促進危險廢物安全利用處置。

          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率這項指標要從7.3%提升到35%。難點在于資源化利用技術單一,再生產品缺乏標準,全過程監管機制尚未建立。方案設置了發揮全過程智慧監管作用,推動精細化分類及分質利用,拓寬再生產品出路等13項任務提高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率。

          固體廢物管理信息化監管情況,指標要求建設覆蓋各類固廢的信息化管理系統,難點一是現有的各類固體廢物信息化管理平臺缺乏統籌,數據無交換與共享。二是相關法律法規未明確主體責任,未規定在線監控視頻、數據等能否作為違法證據,推進固廢信息化管理遇到阻礙。三是缺少信息化監管規劃及標準體系。后續將整合各部門固廢數據,統籌建立全市固體廢物智慧監管信息平臺,實現固體廢物全過程信息化、智能化管理。

          下來,我市將按照先易后難、協同推進的總體思路,以“產生減量、利用增加、處置安全、填埋趨零”為目標,綜合設置9大類48項工作任務34項建設項目協同促進指標的順利達成。針對完成難度較大指標制定符合東莞實際的政策制度,確保指標完成,穩步推動我市“無廢城市”建設。通過各部門、各鎮街(園區)齊心協力,落實有力措施,相信2025年全部指標可以達到標準。

          3、東莞日報問:近年來,東莞“水質”“氣質”明顯好轉,下一步東莞大氣污染防治工作面臨什么挑戰?

          市生態環境局黨組成員、副局長吳對林答:非常感謝這位記者朋友的提問。大家可能都有明顯感受,最近幾年來我們看到藍天白天更多了,我們呼吸的空氣越來越清新了?!笆舜蟆币詠?,按照國家和省的決策部署,我們在大氣污染防治方面實施了兩個行動計劃,取得了突出的成績和效果,2020年PM2.5平均濃度下降至24微克/立方米,首次達到世界衛生組織第二階段目標值(25微克/立方米),遠優于國家二級標準(35微克/立方米),2021年PM2.5平均濃度進一步下降至22微克/立方米,相比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實施前的2017年(34微克/立方米)改善了35.3%,“東莞藍”已成為常態。但是,我們也要清醒看到,雖然我市大氣環境質量穩步向好,但下一步要推進持續改善還面臨許多困難和挑戰。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臭氧污染問題仍較突出,已取代PM2.5成為我們面臨的主要污染問題。氮氧化物和揮發性有機物的協同控制的效果不穩固、力度還需進一步加大。二是大氣污染治理已經進入深水區,需要動真碰硬,啃“硬骨頭”?!笆濉逼陂g,我們基本完成燃煤、燃生物質工業鍋爐以及黃標車的淘汰工作,對工業固定源、移動源、揚塵源等重點領域實施專項整治行動,下來會更加側重加大源頭治理力度,推動能源結構調整、產業產品綠色升級、深化車船機械結構升級等方面的任務非常艱巨。三是管理能力還存在不足。我市大氣污染源涉及行業多、數量大、分布散亂,機動車超過360萬輛,管理難度和壓力非常大。同時,PM2.5和臭氧復合污染成因機理復雜,只有符合科學規律的減排路徑才能達到預期效果。我們需要加大力度推進大氣治理能力現代化,構建污染解析、監測預報、精準溯源、深度治理、智慧監管、科學評估的全過程科技支撐體系,為實現“十四五”空氣質量改善任務目標提供有力保障。

          5月13日,市委、市政府組織召開全市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推進會暨創建國家“無廢城市”動員會,對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進行再部署、再推動、再落實。下一步,我們將按照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會同有關部門、各鎮街(園區)組織實施好空氣質量持續改善行動計劃,落實落細各項任務措施,推動我市空氣質量持續改善。謝謝!

          4、鳳凰網:東莞將進行“無廢城市”建設,如何加大宣傳力度,引導社會公眾積極參與“無廢城市”建設?

          市生態環境保護委員會辦公室執行副主任、市生態環境局四級調研員柯粵答:無廢城市建設需要全社會的關注支持和公眾的積極參與,接下來我們將從以下三個方面加大宣傳和引導力度:

          一是加強新聞媒體的宣傳引導,形成濃厚的社會宣傳氛圍。充分發揮主流媒體的專業策劃優勢和新聞敏感度,利用主流媒體和新媒體等平臺,開設“無廢城市”宣傳專欄,開展專題宣傳和集中報道,及時公布“無廢城市”建設推動情況,宣傳報道先進典型。開展新媒體宣傳,以制作科普漫畫、原創視頻、電子海報及線上有獎問答等形式吸引公眾關注參與,推動生產生活方式綠色化。

          二是深入開展“無廢城市”主題宣傳活動。把“無廢城市”的理念貫穿于生態文明宣傳活動中,利用環境日等重要時間節點,穿插“無廢城市”的思想觀念,把握維持宣傳熱度,加深公眾的印象,提升宣傳的長效性:如世界環境日前后,開展“無廢城市”主題生態文明大講堂,邀請專家、企業及市民代表作客電臺“暢聊”無廢城市話題等。全年常態化開展進機關、進家庭、進校園、進社區、進商場、進酒店、進工廠、進基地“八進”生態文明實踐,強化“全民減碳”的公民意識,使無廢城市所倡導的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深入人心并內化為自覺行動。

          三是建立“無廢城市”宣傳教育基地,大力培育“無廢文化”。結合公民生態文明行為規范,將綠色生活方式等內容納入有關教育培訓體系,探索建立重點固廢產廢企業常態化培訓機制。加強“無廢細胞”創建,培育“無廢文化”,制定“無廢城市細胞”標準,創建示范點,打造典型性強的“無廢工廠”、“無廢酒店”、“無廢基地”等精品細胞,以示范帶動周邊,促進公眾踐行綠色生活理念。引導公眾轉變傳統觀念,最大限度消除廢物末端處理的環境影響,有效化解“鄰避效應”,引導形成“鄰利效應”。


          主持人何碧怡(新聞辦副主任):

          提問環節到此結束,如果各位媒體朋友還有其他問題,請于會后與新聞辦或市生態環境局聯系。今天發布會的新聞資料,稍后會在“東莞發布”微信公眾號和新聞發布群進行發布。

          在每年的世界環境日前夕召開新聞發布會,通報生態建設進展,是東莞堅持多年的做法,表明了東莞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踐行綠色發展理念的決心。這些年來持之以恒的努力所帶來的成效可以說是肉眼可見,藍天白云、青山綠水、鳥語花香的“東莞大片”,越來越頻繁地刷屏朋友圈,貓頭鷹棲居市民小區、探訪螢火蟲也逐步成為市民的生活常態。借世界環境日的機會,我們誠摯期盼千萬市民,與我們一起,共同建設青山常在、綠水長清、空氣長新的美麗家園,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城市。

          今天是六一兒童節,過兩天還將迎來端午假期,正是市民朋友親子歡聚的夏日好時光。我們結合東莞優質生態,推出潮流東莞·生態露營節等系列活動,大家可以趁著假期,投入到東莞大自然的懷抱中,聆聽潺潺流水、陣陣蟬鳴,賞看艷艷花朵、翠翠樹木,共享慢慢時光、美美家園。

          今天的發布會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附件:

        相關稿件
        媒體報道
        音頻視頻
        文件
        部門解讀
        圖解類
        新聞發布會
        訪談
        其他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文章關鍵詞:
         
        相關新聞
        主辦單位:東莞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承辦:東莞市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  網站標識碼 : 4419000098
        備案號:粵ICP備19114884號    粵公網安備 44190002000375   技術支持:開普云   網站地圖   聯系我們

        您訪問的鏈接即將離開“東莞市人民政府”門戶網站,是否繼續?